埃菲爾鐵塔的誕生
1889年欣逢法國大革命(French Revolution)100周年,巴黎舉辦大型國際博覽會(Exposition Universelle)以示慶祝。博覽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爾鐵塔(法語:La Tour Eiffel;英語:The Eiffel Tower),它成為當時席卷世界的近代工業革命的象征,也是現代巴黎的標志之一。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——“云中牧女”,一作“鐵娘子”。
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筑師居斯塔夫·埃菲爾(Gustave Eiffel, 1832.12.15 ~ 1923.12.28)。早年他以鐵橋專家而聞名。他一生中杰作累累,遍布世界(其中有著名的“卡桑德拉大橋”),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 的鐵塔。用他自己的話說:埃菲爾鐵塔“把我淹沒了,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”。
1887年1月28日,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。 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,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,終于,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。鐵塔的四個塔墩正好指向正東南西北,并 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。塔的四個面上,則銘刻了72位科學家的名字——那些為保護鐵塔不被摧毀而從事研究的人們。
菲爾鐵塔塔身為鋼架鉚接結構,看起來就像是一堆模型組件堆砌起來的。不過,這些金屬組件共有18038個,施工時共鉆孔700萬個,使用鉚釘250萬個, 總重量達7300噸(包括塔基混凝土材料在內,總重量超過10000噸)。據說它對地面的平均壓強只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。
由于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,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。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,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,可見設計之合理、計算之精確。據統計,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,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。
建成后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,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(次年為紐約帝國大廈超出)。
每隔七年,法國人都要為埃菲爾鐵塔刷上50-60噸的略帶紅色的綠漆(主要目的還是防銹)。之所以是略帶紅色的綠色,是因為這種顏色對藍色的天空和鐵塔下面戰神廣場(Champ de Mars)的綠地視覺沖擊最小。
另外,鐵塔受環境溫度影響,塔身最高處因熱脹冷縮(陽面金屬膨脹大于陰面)向陰面偏斜約18cm(7.1in.)。
法國人說,埃菲爾鐵塔是“首都的瞭望臺”,事實的確如此。它設有上、中、下三個瞭望臺,可同時容納上萬人。三個瞭望臺各有不同的視野,也帶來不同的情趣。一個世紀以來,每年大約有300萬人登臨塔頂,俯瞰巴黎市容,嘆為觀止。
埃菲爾鐵塔的防銹維護
相對熱冷軋的鋼鐵,鑄鐵在砂模成型時,由于型腔溫度較低,所以成型后鑄鐵表面層含炭量較高的硬化層,該層組織較穩定,阻止了鐵原子與空氣中氧氣的進一步接觸,從而保證該鑄件材料穩定性。但即便如此,埃菲爾鐵塔在近120年的時間里,曾多次刷防銹油漆。
1、1892 年第一次重涂時,對生銹處進行除銹然后涂上紅丹漆,其它部位經沖水和一般清理后涂上鉛白/黃褐色精煉亞麻油涂料,要求達到 5a 的擔保維修期。
2、1954 年的維修涂漆中,對生銹部位用兩道亞麻油紅丹漆修補,再統涂以紅棕色的亞麻油鐵紅和鉻酸鉛涂料。 1961 年采用的是同樣的涂料系統,唯一區別之處是在 15 份的干性油中加入了一些酚醛樹脂。
3、從 1968 年開始,埃菲爾鐵塔的涂漆工程開始了新的階段。生銹部位用生亞麻油紅丹漆修補。面漆采用了干性油( 92% ~ 94% )和醇酸樹脂( 6 %~ 8 %)的混合基料。
4、埃菲爾鐵塔于 2001 年 12 月 3 日開始了第 18 次“美容”工程。這次使用新型無鉛環保油漆,它將使鐵塔表面具有更強的抗銹蝕和防大氣污染能力,從而使鐵塔每7年全面涂裝一次的周期延長到每 10 年一次,但對鐵塔1層至3層最易老化的部位,今后仍將每5年涂裝一次。
埃菲爾鐵塔的防銹油漆本身都是用專門材料制成,其壽命比其他的油漆壽命更長。由于鐵塔構架龐大,人工數目不能太多,一般在25人左右,工人們先用砂紙打磨鋼架,刮掉老化的漆皮,并刷上底漆。隨后,工人們把調好的油漆一點點涂到鐵塔上去,當然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。埃菲爾鐵塔高達324 米,每重新涂刷一次,需要消耗60噸涂料、動用25位油漆工、使用1500把刷子。
同時,為埃菲爾鐵塔量身定制的油漆十分獨特,它由三種不同色度的顏色構成,底色深褐色,頂部淺褐色,最終配成棕褐色。據了解,埃菲爾鐵塔的顏色經歷了多次變化,1889年建成之時,鐵塔是紅棕色的;1892年,她變成了褐赭色;1899年甚至變成了黃色。直到1968年,棕褐色的埃菲爾鐵塔才出現,鐵塔所使用的油漆顏色由3種不同色度的褐色構成,底部是深褐色,頂部是淺褐色,這種“埃菲爾褐色”是埃菲爾鐵塔的專利顏色,沿用至今。